重庆海特克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特克)通过开展温室气体声明审定与核查、碳足迹核查等工作,已实现海特克绿色之路。随着国家碳战略、社会各行业对碳足迹核查引用到招标要求中,各企业开始纷纷启动产品碳足迹核查,企业通过节能降耗,提高能效,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碳中和的作要作用。2024年海特克发放产品碳足迹核查证书较去年同期提升约300%发证量,潜在客户也在做碳足迹核查前期工作准备。
下面简单介绍碳足迹核查:
碳足迹是一个用于衡量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个人、家庭、组织、活动或产品直接和间接引起的碳排放总量。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评估不同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碳排放,以达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
碳足迹的计算通常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直接排放是指直接与被评估的产品或服务相关的碳排放,例如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等阶段的能源消耗和排放。而间接排放是指与被评估的产品或服务间接相关的碳排放,例如用于生产产品的能源或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等。
生产企业的碳足迹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特别是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这些排放通常与企业的能源消耗、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产品运输和废弃物处理等环节有关。碳足迹是衡量企业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与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密切相关。
企业碳足迹的计算和管理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碳足迹核算:企业需要测量和计算其整个生产流程中的碳排放量,
包括范畴1(直接排放,如燃料燃烧、工艺过程排放等)、范畴2(间接排放,如电力和热能的购买和使用)和范畴3(外部排放,如废弃物处理和员工通勤等)的温室气体排放。
2. 数据收集:企业收集相关的能源消耗数据(通过碳计量获取能源消耗数据)、原料采购信息、生产过程参数、运输日志等,以便进行准确的碳足迹核算。
3. 减排措施:企业可以通过采用节能技术、改善生产流程、选择绿色能源、优化物流运输等方式来减少碳足迹。
4. 碳足迹报告:企业应定期编制和发布碳足迹报告,这有助于提高企业透明度,满足消费者、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需求。
在中国,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重视,生产企业正在被鼓励和支持采取措施减少其碳足迹。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就旨在提升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促进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此外,中国的排放交易体系和碳税政策也在逐步完善,这些都要求生产企业更加关注和管理其碳足迹。
针对碳足迹(大门到大门)在生产中的核查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1、识别排放因子
针对整个生产过程,会涉及到的能耗方面进行识别。首先是生产过程中设备耗电、与该产品相关的耗水、叉车运输物料所用的柴油、暖气供暖时的热能等等。
2、相关资源配置
想要该产品的碳足迹数值越精确,相关资源配置就需更准确。其中各种计量表等均需配置齐全。一级、二级、三级越齐全,对于后续数据统计越有利,结果计算越准确。
3、数据统计
不仅要根据生产的不同工序加以区分,还要尽可能将数据收集详尽。需要从某产品各工序收集能耗,并将其与其他不同种类的产品耗能区分开或分摊,如果前期电表能够进行区分,那么后续就无需分摊。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绿色电能,绿色电能在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由于绿色电能的生产过程决定了绿色电能是不需要统计在内的。绿色电能包含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此外还有潮汐能、波浪能等等。
除此之外,辅助设施比如空压机等也需统计,并且要尽量准确,将每月能耗数量以及产量统计好后,跟发票金额进行对应,保证一致。
除了耗电量,其他的排放因子中的类别均需统计,最终则都需要分摊到对应的产品上,由此可见,前期资源配置尤其重要,计量表配置齐全,后续数据统计会非常方便且准确。
针对碳足迹(大门到大门)生产中的应用
根据上述识别以及数据统计过程,能够发现,碳足迹贯穿整个生产全过程,想降低碳足迹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减少汽油、柴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尽量改用电能等清洁能源。
2、电能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占据能耗大头,因此想要大范围降低碳足迹需要从此方面入手,比如改用绿色电能,光伏发电等,从源头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碳足迹。
3、查看整个生产过程中是否有能源再利用情况,比如循环水,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叉车油改电等等。
4、从工艺中改进,选用环保材料,使用绿色生产工艺等等。
通过上述手段,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使用绿色电能、对工艺进行改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绿色电能,也是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
海特克碳足迹核查已引导各行业、各组织实现绿色之路,海特克碳足迹核查已开始扬帆启航,海特克人等待您来邀约做碳足迹核查哦!

作者姓名:姚芳
部门:审核部
联系方式:18842515508
日期:2024年6月10日